再议食品安全 冷链流通难题亟待解决


食品安全问题,看似老生常谈,却犹如人们的“心头刺”,很难彻底拔去。近日,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食品样品最近抽检结果:223批次乳品中,光明乳业1批次酸奶不合格。对此,光明表示基本判定是物流、流通环节冷链问题导致。

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,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正走向高端消费市场,而因冷链问题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却屡见不鲜。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显示,82%的公众都高度关注食品安全,而38%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“遭遇”过食品安全问题。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敲响警钟,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,食品从生产制造、流通运输,再到贮藏销售,最终到达消费者的餐桌上,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所保障。

冷链

长时间以来,食品物流问题一直是食品安全的“软肋”。据了解,我国肉类在冷链条件下的流通比例约为20%-30%,果蔬的流通比例仅为5%,而发达国家冷链流通比例早已达到了95%-100%。由于冷链设施的不完善而造成的断链现象时有发生,这也是大量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发生的源头,而“断链”造成的食品浪费更是不计其数。2015年,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颜波曾提到,我国每年在农户储粮、仓储运输和加工这些环节导致的粮食损失浪费在700亿斤以上,接近全年粮食总产量的6%。大量的浪费也意味着,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大量水、能源、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,以及温室气体额外的大量排放。

十二五期间,我国食品冷链行业发展迅猛,但因冷链流通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似乎并没有减少。2016年,十三五拉开序幕,冷链行业的发展也将迎来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。国家发改委曾在十二五计划中明确表明要增加1000万吨冷库,2014年已增长为3200万吨,2015年预计全国冷库的容量将达到3600万吨,这为十三五期间冷链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、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孟庆国认为,在十三五期间,我国要将以冷库为中心的建设向冷库两端延伸。其中包括农产品采摘后的预冷以及末端配送、消费,即冷链的全覆盖。

未来,我国冷链建设将围绕着食品供应链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,在消费能力提高的同时,保障冷链物流水平的稳步提升至关重要。这也为十三五期间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
来源:慧聪空调制冷网